-
11月26日,在長沙召開的“中聯重科新能源裝備及碳纖維復合材料新技術發布會”上,中聯重科研究院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聯重科)副主任劉延斌,介紹了首次公開亮相的我國首款國產化碳纖維臂架泵車。
2021-12-02 分享
-
受自然界蜘蛛網啟發,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將納米技術和機器學習相結合,成功設計出一種可在室溫下工作的、極為精確的微芯片傳感器——“蛛網納米機械諧振器”。
2021-12-02 分享
-
記者11月29日從青島大學獲悉,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以復合材料與工程專業2018級本科生齊廣雨為第一作者、解培濤副教授為通訊作者、劉春朝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在《先進化合物和雜化材料》上發表論文稱,他們以具有多孔結構的玉米秸稈為原料
2021-12-01 分享
-
日本一個研究團隊研發出以水代替可燃性有機溶劑材料、用納米級鉬系氧化物做負極的新型鋰離子電池。這種電池安全性較高,不用擔心起火事故,而且可以快速充電。
2021-12-01 分享
-
記者11月2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受天然珍珠母“磚—泥”層狀結構的啟發,研制出一種新型航天器外層防護材料——聚酰亞胺—納米云母復合膜。
2021-12-01 分享
-
我國可降解塑料產業已經歷了多次技術革新,從光降解塑料到淀粉添加型降解塑料再到可全降解的生物可降解塑料。
2021-12-01 分享
-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受天然珍珠母“磚-泥”層狀結構的啟發,研制出一種新型航天器外層防護材料——聚酰亞胺-納米云母復合膜。
2021-11-30 分享
-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柔軟而堅固的新材料,外觀和感覺就像軟軟的果凍,但其可承受相當于大象站在上面的重量,在壓縮時就像一塊超硬、防碎的玻璃。其還可完全恢復到原來的形狀,即使其80%的成分是水。
2021-11-25 分享
-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傅強團隊調變鋁離子電池器件的工作環境和氣氛,利用原位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和拉曼光譜(Raman)等研究儲能器件發現,無水氣氛下,鋁離子電池電極中的陰陽離子重新分布導致電極發生結構和電子態的弛豫效應,即電池自放電。
2021-11-24 分享
-
據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3日發表的一項概念驗證研究,美國研究團隊報告了一種用基因改造大腸桿菌制成的高級微生物墨水,可以用來打印具有功能性和可編程屬性的3D材料。該研究同時演示了這項技術的潛在應用,比如隔離在環境中出現的有毒化學物質雙酚A。
2021-11-24 分享
-
據22日發表在《自然·化學》雜志上的論文,美國研究人員成功將葡萄糖轉化為烯烴(一種碳氫化合物,是構成汽油的幾種分子之一),標志著創造可持續生物燃料方面的新進展。
2021-11-24 分享
-
近日,中國石化所屬燕山石化110千伏電纜絕緣料掛纜示范工程正式啟動。該工程首次應用自主研發生產的高壓電纜絕緣料,標志著國產高等級絕緣新材料實現工業化示范應用。
2021-11-24 分享
-
11月22日,寧波合盛集團有限公司與新疆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人民政府在克拉瑪依市政府正式簽署《項目投資協議書》,總投資10 1億元人民幣的“年產25萬噸乙烯裂解焦油懸浮床加氫全轉化工業項目”及“年產4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包覆瀝青項目”將落戶克拉瑪依市獨山子產業園區。
2021-11-24 分享
-
受到光照,半導體會產生載流子——電子和空穴,兩者因帶有相反的電荷在靜電吸引力作用下被“捆綁”在一起,形成激子。
2021-11-23 分享
-
早在上世紀50年代,科學家就預測了一種擁有磁性的晶體納米石墨烯的存在。70多年后,日本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美國化學學會雜志》上撰文指出,他們首次合成出了室溫下穩定存在的三角烯分子材料,新材料有望廣泛應用于電子學等領域,推進納米石墨烯磁體領域的發展。
2021-11-18 分享
-
11月15日,首屆新材料科技創新發展大會在福建廈門舉行。
2021-11-18 分享
-
據日本媒體16日報道,日本湯淺公司與關西大學合作開發出一款輕型鋰硫電池,其質量能量密度可達現有鋰電池的近兩倍。
2021-11-17 分享
-
具備低成本、高效率和節能減排優勢的下一代硅基新材料硅烷流化床法(FBR)顆粒硅產能再獲得提升。11月11日,保利協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保利協鑫)發布公告,子公司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江蘇中能)FBR顆粒硅新增2萬噸產能于11月10日正式投產。
2021-11-16 分享
-
生活中有很多閃閃發光的包裝,化妝瓶、水果盤等等,但它們很多是由有毒和不可持續的材料制成的,會造成塑料污染。
2021-11-12 分享
-
俄羅斯技術集團10日宣布,該集團已開始用連續纖維3D打印技術,批量制造MS-21客機的PD-14發動機零件。
2021-11-1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