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在2021年刮起一陣“龍卷風”。自 10月28日Facebook更名Meta之后, “元宇宙”一詞熱度直線攀升,全網關注度高漲。
中科聞歌·中科智庫為本報記者獨家提供的“元宇宙”輿情大數據顯示,2021年10月1日-12月4日,全網“元宇宙”中英文信息量達637萬條,引發互動約2.7億次。其中,境內相關信息約350萬條,占比55%;境外相關信息近287萬條,占比45%。該熱度覆蓋全球176個國家和地區,傳播影響力最大的前10個國家和地區分別為中國、美國、印度、英國、韓國、新加坡、意大利、加拿大、俄羅斯和越南。
“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元宇宙”熱潮的到來,業界和媒體應保持理智,欲擁抱需克制。
“元宇宙”火出天際
“元宇宙”有多火?數據來說話。
“元宇宙”輿情大數據顯示,從監測周期內媒體關注熱度看,境內以商業門戶為首(信息量占比62.76%),行業媒體(30.85%)、省市級媒體(5.26%)、中央媒體(1.13%)等為“輔”,媒體矩陣對“元宇宙”予以全面聚焦,多途徑發聲解讀。從信息量看,商業門戶騰訊網領先各類媒體,發聲次數超11萬次。境外,英美國家主流媒體對“元宇宙”報道力度最突出。英國最大的通訊社“路透社”發布相關信息782條,遠超其他媒體。
從企業布局熱度看,天眼查APP顯示,我國“元宇宙”商標共被申請注冊約3100件,自2021年9月1日以來,元宇宙相關商標被申請約2900件。百度在線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申請注冊“metaapp”商標;網易申請注冊“網易元宇宙”“雷火元宇宙”“伏羲元宇宙”等商標;騰訊公司申請QQ元宇宙等商標;此外,小米、字節跳動等公司“元宇宙”商標還遭到多方搶注。
“縱觀技術和商業概念發展的歷史,始終逃不過‘概念期—泡沫期—幻滅期—穩定發展期’四個階段。”中科智庫數據智能(DI)研究院聯合創始人、院長張西娜表示,從監測到的各種數據分析,目前“元宇宙”還處于概念期向泡沫期發展的過程中,持續大熱就是泡沫加劇膨脹的過程。她提醒說,業界對此要保持清醒,在不錯失“元宇宙”先機的同時,要警惕其未來發展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
本質是一種“升維”
Facebook的大刀闊斧變革帶火了“元宇宙”。11月19日,微軟公司董事長、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2021紅杉數字科技全球領袖峰會上明確表示,對“元宇宙”十分感興趣。同時還宣布了微軟進軍“元宇宙”的計劃,并表示將于2022年發布Mesh For Teams虛擬平臺。
“‘元宇宙’一定是云計算可以大量賦能的一個領域。”亞馬遜全球副總裁、亞馬遜云科技大中華區執行董事張文翊認為,“元宇宙”本身不可或缺的模塊就是計算、存儲、機器學習等,這些都離不開云計算。她舉例說, Epic Games是個開發“元宇宙”游戲Fortnite(堡壘之夜)的公司,擁有全球用戶3.5億,它的工作負載幾乎全部都跑在亞馬遜云科技上。
“‘元宇宙’的本質是‘升維’。”《元宇宙》第一作者、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秘書長趙國棟在解釋“元宇宙”為什么廣受關注時強調,“元宇宙”具備將二維上升到立體三維的“升維”本質。
他表示,隨著維度改變,“元宇宙”具備自由自在的創造、自然而然的交流、隨時隨地的交易、亦真亦幻的體驗、亦實亦虛的場景5個鮮明的特征。他還表示,升維意味著新的需求,隨之而來的便是人工智能、交互技術、5G通信傳輸、區塊鏈等一系列技術的變化。
在《2020-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負責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沈陽看來,“元宇宙”具備三大核心技術:基于擴展現實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生成現實世界鏡像、基于區塊鏈技術搭建經濟體系,拓展了人的生存維度、感官維度及思維空間。
沈陽強調,“元宇宙”其實是一個虛實相融的世界,“只講虛擬空間,實際上排除了AR增強現實技術、裸眼3D、全息投影等技術,而這些技術在引導我們朝與現實融合更好的方向走。”
“我個人覺得,‘元宇宙’所幻想的虛擬現實,在線上構造超越線下的世界,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到來。當然,如果說終極形態,我所理解的‘元宇宙’,它應該是一個把物理世界、虛擬世界和人類社會三者高度融合的世界。”三六零公司董事長、創始人周鴻祎表示。
科學傳播莫迷失
“元宇宙”一時風頭無兩,引發了思想界、科技界、資本界、企業界、媒體界的廣泛關注,形成了炙手可熱的“元宇宙現象”。引領輿論風潮的媒體界尤其具有獨特性,不但自身會受到“元宇宙”的洗禮,還將一路見證“元宇宙”的發展走向。在此過程中,媒體如何保持客觀冷靜,克制地擁抱“元宇宙”?
“在傳播‘元宇宙’技術的過程中要堅持正確的價值觀,不能迷失傳播的真正意義。”北京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劉曉勘表示,“元宇宙”是互聯網技術的一個愿景,通過綜合的應用場景,讓科技創新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發展與進步。媒體要大膽嘗試“元宇宙”與科學傳播的融合,用技術創新促進傳播效果提升。
“‘元宇宙’會塑造更多有傳播力的內容,要以宣傳科技為人類創造美好生活為核心,激發人們愛科學、投身于科學事業,助力科學發展,為國家科技創新戰略提供支撐助力。” 劉曉勘說。
一些媒體界人士表示,隨著“元宇宙”的到來,新聞傳播形式必然會與“元宇宙”產生進一步的媒介融合,媒體可以通過“元宇宙”衍生的技術搭建新聞場景,為受眾提供更加真實、主動的體驗。與此同時,需要警惕“元宇宙”輿論泡沫,媒體應當理性看待“元宇宙”熱潮,保持耐心和定力,不要偏離報道方向。
“‘元宇宙’剛開始是一種互聯網應用,做的人、用的人多了,就成為了社會形態。”沈陽認為,“元宇宙”時代的到來,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既需要社會的寬容,也需要政策的精準治理,還需要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媒體的客觀報道,最終,“元宇宙”才能實現更加美好的可確定性的未來。
(責任編輯:韓夢晨)